同性恋者会主动结婚吗?同性恋者会跟异性结婚吗?
虽然目前在国内,同性恋结婚还没有被法律认可,但是这还是挡不住同性恋者们结婚的热情,毕竟同性恋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正常的男女可以恋爱结婚,那么同性恋者会不会放弃同可爱情,回归正常婚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性恋者会不会主动结婚?1、同性恋会主动结婚吗男女同性恋中都存在双性恋的人。女同性恋的性向双性的人,不仅会在女同性恋中在主动型和被动型不同转换,还会和异同房往。男同性恋中的性向双性的人,大多则是主动型,他们会在男同性恋中扮演“丈夫”角色,也会和异性发展感情,同样扮演“丈夫”角色。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改变扮演角色,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承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顽固的,甚至终生较难改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男同性恋的“丈夫”的角色),女性被动型(女同性恋的“妻子”的角色)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由于年龄不断增长,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维持性伙伴关系困难日增,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取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很多男性同性恋的主动型大多会选择结婚。女同性恋中的被动型大多也会选择结婚,而女性同性恋中的喜欢固定的主动型大多选择继续同性恋恋情。一些同性恋并不排斥婚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政策。但是,不管怎样,对待身边的同性恋人群,大家还是不要戴上有色眼镜,同性恋虽然是小众群体,也值得被人尊重和理解。同性恋虽然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行为,是得不到社会上的大众所认可的行为。所以婚姻对于同性恋人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苦难的一件事情。但是现在民主自由,这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危害到社会和绝大多数人。所以相信在以后应该会被人们所认可的。2、从不同角度看同性恋1、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固着的表现。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幼儿会对异性家长产生本能的欲望渴求,同时对同性家长产生敌对感。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那么个体的性取向就能正常发展,否则个体将可能产生欲望倒错。这个理论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事例,如某些和母亲关系格外亲密的男性,最后找到一个类似于父亲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侣。2、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塑造。例如,有的个体在异性恋经历中遭遇了挫折而在同性恋的经历中得到的满足,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同性恋。又或者,如果一个个体的第一次性行为是由同性引发的,并有一定强度的亢奋,(小壹注:或者由于环境的限制,身边都是同性,如男校、女校、军队,一旦与同性发生关系并体验到强烈的快感),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在性与同性之间建立起联接,从而发展成为同性恋。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人突然发生性取向转变的现象。3、从神经生理的角度,一些双生子的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同性恋共发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Robinson等(2000)对男同性恋的食指和中指的比例进行的研究显示,男同性恋的食指和中指的比例显著小于男异性恋。而之前已有研究表明食指和中指的比例与产前雄性激素的水平呈负相关,与雌激素的水平呈正相关。从而间接的表明了产前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容易导致同性恋。同性恋是个有趣的话题,一直都是。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自古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类人。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当代人类学研究还发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同性恋被极力推崇,甚至在20世纪已有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他们这类人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或者说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一个基因不能有助于这个种族的繁衍,甚至是危害种族的繁衍,那么它应该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才对。但同性恋的现象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呢?那可能是因为人们内心真正的渴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