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同性恋心理正常吗?
虽然同性恋有些是由于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在出生后的生活,由于某些原因,对异性产生了厌恶和憎恨,从而导致其同性恋的倾向,仿佛只能跟同性才能产生亲密感,很多人对于同性恋都是持反对的态度,甚至认为同性恋者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无法理解他们,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性恋者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1、同性恋心理的产生原因1、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很多心理学家提出,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和异性恋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是人们可以采取的生活方式,其差别只是选择对象的性别不同而已。但是也有不少精神分析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神经心理失常症,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在青春期未能克服,他希望占有他的母亲,而结果却产生了“被阉割的恐惧”,因此产生了与异同房往中的心理障碍。另一种解释则强调了父亲在同性恋行为中的作用,产生男性同性恋的家庭是由于有一个过分强悍的飞扬跋扈的母亲,和一个胆小怕事、软弱、被动的父亲造成的,这使得男孩在认同男性气质方面产生障碍。2.生物学的解释有人提出,同性恋行为可能有生物学的根源。对动物和人类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特别是雄性动物中会发生同性恋行为。偶尔还会发现一只公狗、公牛或雄猩猩甚至会只采取单一的同性恋行为。同时观察还表明,人类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由于男性和女性身体内部都存在雄激素和雌激素,可能由于胎儿期或者青春期激素分泌的某些不平衡导致了同性恋行为的产生。因激素在人类性发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初胚胎发生的原始性腺有双向发展的趋势,这取决于胎儿体内的雄激素水平,睾丸酮促使原始性腺向男性化方向发展,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缺少睾丸酮则使原始性腺朝女性化发展,生长出女性的内、外生殖器来,而一旦决定了男性或女性的性征之后,另一种性器官就逐渐退化,只是作为残迹存留下来。这种情况是否可能成为同性恋的形成的一个生物学原因呢?这只是一种假说而缺少可靠的证据。3.学习理论的解释根据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人类绝大部分的行为并非属于本能,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因此,学习理论不同意精神分析理论的下述看法:人生来便具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倾向,后来的欲望定向是两者之中的一种受到抑制的缘故。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并非生来就有同性恋或异性恋的倾向,而只有产生性反应的能力。在婴儿时期,所有的人都是“中性”的,由于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强化”作用,使大部分人学会了对异性刺激产生性反应,而具有异性恋的倾向。同性恋的产生从本质上说与异性恋并无不同,也是学习的结果,只是同性恋者的个人经历使他们走向了另一条通向同性恋的“学习”途径。所谓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发生后,周围环境对其行为的奖励或惩罚而引起行为者在心理方面的肯定或压抑的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开始阶段,既与同性也与异性接触,如果同性恋行为受到“奖赏”,便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强化,使人的性定向趋于同性恋;如果异性恋的尝试受到挫折,也会削弱异性恋的定向形成而使同性恋易于产生。大家应该注意他们的心理调理,而且,这些人,会受到一些外界刺激,内心比较愤愤不平,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同性恋的思想,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他们的身体调养,而且不要伤害这些人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平时,需要注意一患者的心理疾病。2、如何正确对待同性恋同性恋并不是什么病态,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异性恋的生活方式,就认为同性恋生活方式是病态的。各人有各种人的活法,对于同性恋这一亚文化,也应当如此看待。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性取向自由,只要个人感到幸福,不违法不犯罪,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好,也理应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对于一种生活方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也有不选择的自由,对于不是遗传基因因素引起的同性恋,如果其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并且主动求治的,是可以完全心理咨询进行调整的,但心理咨询调整并不能以回归异性性取向为首要目标,而应以让求助者获得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为首要目标,通过心理咨询调整,求助者对自己有一个更综合立体清晰的认知,在这种全面认知的前提下,求助者选择一个有利于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的最优选择。